人防资讯

人防动态

当前位置:人防资讯 > 人防动态 > 正文

艰难的历程 辉煌的成就

发布日期:1970-01-01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各级人民政府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制定的人防战备方针,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人民防空工程建设已初具规模,为防范和减轻空袭危害打下了物质基础,为广州的经济建设、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60年的风雨历程,广州人防工程建设经历初创、全民备战、调整改革、全面发展、依法建设五个阶段。

   初创阶段
   (1950年-1968年)

   建国初期,广州地区不断遭到台湾国民党空军的空袭。1950年广州市被国家确定为人防重点城市。

1951年10月,华南分局、华南军区、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出指示:要求各机关、部队、学校、工厂、矿山及城市居民积极做好准备,如堆积沙袋、作好防空灯罩、防空窗帘,挖好防空洞(壕)等,以免在情况突然到来时减少损失。当年10月,市人防委组织人力对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各种防空工事设施进行调查,对能用的地下室、防空洞等工事进行维修加固。1954年9月,广州市召开了第一次人防会议,贯彻第一次全国人防会议精神,根据“长期准备、重点建设”的人民防空工作方针和厉行节约的原则,结合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防空建设。1955年在广州造纸厂、广州造船厂动工修建地下室。

   1956年初,市人防委按照国务院《关于结合民用建筑修建二级防空洞的规定》制订了《关于在本市基本建设中贯彻人防工程措施》,明确人防工作以工程建设为重点,当年就结合基建修建二级防空工事82个。1958年,台海形势紧张,市人防委结合广州情况研究贯彻建设防空工程的措施,指定市城建委兼工程掩蔽勤务处负责对全市9908幢三层以上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房底层进行处理修整,供紧急情况下作人员掩蔽使用。并经中央人防委批准将某隧道式防空洞扩建改造为市防空指挥所。

   1965年,美国侵越战争不断升级,东南亚形势日趋紧张,毛泽东主席发出指示:“备战、备荒、为人民”,总参谋部下达了“做好工作,准备打仗”的号令。为防范敌机突然袭击,市人防委组织两项重点防空工程建设:一是构筑可供人员疏散、隐蔽和屯兵的地道。1965年6月,由陈郁省长挂帅,设计为疏散干道的九号工程开始动工,南起人口稠密的文化公园,北至三元里桂花岗,总长为 8.5公里,1970年5月土建工程全部完成。二是构筑预备指挥所工程。这一时期,全市共修筑防空工事数万平方米,为广州市的人防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全民备战阶段
   (1969年-1977年)

   这个时期,人防工程建设的基本特点是,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修建防空掩蔽工事,防敌机大纵深、多层次的远程轰炸和导弹、核武器的袭击。

   1969年3月2日 ,“珍宝岛事件”后,全国处于紧急战备状态。毛泽东主席发出“要准备打仗”,“房子底下挖洞”的号召。全市掀起了一个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修建人防工程的高潮。10月,中共广州市委、市革委、广州警备区、市人防领导小组根据中共中央、军区、省的指示,研究和部署落实毛主席指示和中央的战略部署,下发文件,召开群众大会,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大打构筑人防工事的人民战争,以临战的姿态迅速在全市掀起了人防工程建设高潮,形成了男女老少齐上阵,军民共筑地下城的局面。为做好“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准备。按照能打、能藏、能走的要求,通过财政补贴、单位和群众自筹经费、材料的办法,就地就近在山岗里、院子里、街道及房子底下修建简易坑道、防空洞等工事。据统计当年就挖了简易防空洞(家家洞)6790个、防空壕1576条,共2万多米长。至1970年底,全市累计构筑各种防空工事19万多平方米,但由于时间紧迫,缺乏统一规划,材料经费困难,技术准备不足,加之许多地方水位高,地质差,因而大部分工事质量较差,后来多数坍塌报废。1971年7月,第二次全国人防会议强调人防工程建设要全面规划,加强领导,充分利用市区及近郊空旷地和高地,采用施工专业队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构筑单位和公共防空工事,联片成网,连通搞活。

[FS:PAGE]

   1972年后,国家开始划拨人防工程建设专项经费和三材,开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修建城市疏散机动干道及地下仓库和较大的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掘开式人员掩蔽工事。除上述被复结构形式外,喷射混凝土和锚杆支护技术也开始在土质和岩石地(坑)道中使用。随着军委工程兵和广州军区工程兵科研设计单位对人防工程技术指导的介入,地下工程的静力分析、抗力设计、防水作业、“三防”要求和孔口防护等专门战术技术要求,逐步进入了广州地区的人防工程。广州市计划重点构筑单位和公共防空工事,联片成网,连通搞活,力求做到“能打、能防、能机动、能生活”。此后,政府各部门加强施工组织领导,明确工程任务,制定施工计划,逐级落实经费、材料保障,并由各机关、工厂、街道抽调1%-3%的劳力组成施工专业队伍,有计划地进行永久、半永久坑道和地道防空工程建设,出现“领导干部带头挖,专业队伍日夜挖,在岗人员轮流挖,节日假日突击挖”的局面。工程进度加快,工事质量提高。这个时期不仅建有单体人员掩蔽工事,还逐步建有较多连片工事。很多工事被复由红砖改用混凝土,通道宽一般在1.5 -2米,高度3 -2.6米,房间跨度3 -5米,复土厚一般都保持 3米以上。1977年底,对全市建国后新建人防工事进行普查核实,共有地道、坑道、疏散干道、地下室各类工事几十万平方米。

1977年前建成的早期人防工程,是在持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是战备形势紧张,不搞全党动员,全民动手,难以迅速形成防突然袭击的人防工程体系;二是综合国力有限,缺乏物力、财力,只能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三是缺乏勘察、设计力量,群众和许多单位的挖洞基本上是依据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军民进行地道战的思想挖洞。因此,这个时期尽管有不少的人防工程经典之作,成为重点工程,经过加固改造后也成为永久性的人防骨干工程,而相当一部分因幅员窄小,工事积水,工程质量低下,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坍塌报废了,有些还给地面建筑和交通安全造成了隐患,不得不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消除这些隐患。但是,早期工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如果当时一旦战争爆发,这些早期工事,对于防弹片、防气浪、防扫射、对削减核武器的冲击波、光辐射、化学沾染造成的伤害,都将分别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对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其作用是很大的。同时,全民挖洞,也体现了广州地区人民群众与全国一样,同仇敌忾,不畏强敌,捍卫国家自主独立的伟大民族精神,对敌人也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其历史功绩应得到充分肯定。

   调整改革阶段
   (1978年-1985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人民防空工作在总结经验教训和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整顿,压缩了建设规模,缩短了建设战线,突出了建设重点,开始向平战结合转变。这个时期,工程建设的特点是对全市已建工程进行普查清理,处理报废一批临时性掩蔽工事,加固改造能够达到防护等级要求的工程,集中有限的财力,缩短战线,重点修建一批骨干人防工程,人防工程建设由临战状态过渡到长期准备、依法建设时期。

   1978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第三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确定“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人防建设方针,下达《关于人防工程建设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示》。

   1978年11月11日 ,中共广东省委在中山纪念党召开4000人大会,传达第三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精神,总结人防工程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次日,省人防委在广州召开的各地、市人防办公室主任会议上作了具体部署。

[FS:PAGE]

   1979年基本上结束了人防工程建设中的群众运动,开始实施“六五”人防工程建设计划。一方面对1977年前修建的早期人防工程进行全面清理登记,停止、压缩了大部分在建项目,同时对基本建成的项目,分期分批进行加固改造,口部处理,回填报废部分危及地面和交通安全、战时平时无使用价值的工事;一方面将一批能够使用的工事,投入使用。省人防办、省计委、省建委等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人民防空工程建设计划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改革人防工程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转发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等政策法规及规定,推动了人防工程建设在计划、设计、定额、质量监督、施工管理、竣工验收、平时使用、维护管理以及落实人防政策、扩大建设资金来源等方面的改革,初步改变了人防工程建设的混乱局面。

   广州市于1979年3月召开了全市人防工作会议,有关部门负责人及主管领导共165人出席,会议决定今后广州人防建设以调整为中心,抓好在建工程质量和已建工事的使用,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从1980年4月至11月,市人防办组织力量对全市人防工事进行全面普查,并分类按等级逐一鉴定登记,建立资料档案。市政府在这一期间亦对人防工事的报废拆除作了有关的规定,并将22万多平方米常年积水、危及地面与交通安全、群众意见较大、又没有改造价值的“家家洞”工事全部作报废处理。

   从1979年起,全市各级人防部门把早期工事开发利用作为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的主要内容,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开发利用,使之逐步发挥了“三个效益”。主要开发利用项目有:商店、饮食店、旅店、招待所、生产车间、车库、仓库和种植养殖场等。广州市先后被广州军区、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授予“人防建设平战结合先进城市”称号;中山医学院、广州重型机械厂、广州市第二商业局、广东省建筑工程局、广州医学院、越秀区人防办、荔湾区人防办、海珠区纺织街、荔湾区南源街等10个单位和南方大厦洞天商场、省水电勘测设计院地下招待所、市政府地下招待所、中山医科大学人工心脏地下实验室,市二商局花果山地下仓库、东山区执信人防旅社6个人防工程被广州军区分别授予“人防工程平战结合先进单位”和“平战结合优秀工程”的称号。

   全面发展阶段
   (1986年-1996年)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国防建设战略思想的转变,人民防空建设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全面发展、平战结合、整体提高的新时期。

   1986年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了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关于人民防空改革几个问题的意见》,规定了我国人民防空工作的发展方向,明确了改革的措施,确定新时期人民防空工作,要贯彻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国防发展战略,在服从四化建设大局的前提下,依据人民防空战备工作的特点,大力发展平战结合,提高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防空机制。

   1986年12月,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建设部在厦门联合召开了“全国人民防空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座谈会”,会后,国家在人防工程建设的计划、设计、施工、维护和使用管理以及与工程建设相配套的资金筹措、财务物资管理、学术研究等方面建立健全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为人防工程建设从临战准备状态进入长期准备、依法管理、依法建设时期提供了保障。

   1987年9月,广州军区人防办在汕头召开人防改革座谈会,传达贯彻全国人防计划会议精神,总结交流人防改革经验,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加强人防改革的措施。1991年3月,又在长沙召开军区人防委第三次(扩大)会议。会后中南五省(区)政府联合下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人防政策、法规的若干规定》,为坚决贯彻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认真执行筹措人防建设经费有关规定,实行人防平战结合改革的优惠政策,依法对人防工事和设施实行保护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

[FS:PAGE]

   广州市为贯彻上述精神,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采取了以下几项重大改革措施:(一)坚持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二)健全和完善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政策法规;(三)多渠道筹措资金,新建一批高质量、高效益的人防窗口工程,树立人防工程建设的新形象;(四)敞开人防工程建设的大门,走向市场,推行“谁建设,谁使用,谁受益”的方针,鼓励一些社会经济实体参与人防工程建设和开发利用;(五)加大监督力度,通过教育、经济、行政和法律等各种途径,保障人防工程各项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特别是 “八五”期间以来,坚持一手抓“结建”,一手抓自建大、中型骨干人防工程。自1994年5月市政府颁布《广州市人民防空工程建设和使用管理实施办法》以来,“结建”人防工程每年以10多万平方米的速度递增,“八五”以来还建成了一批有影响的大、中型平战结合的人防骨干工程,例如火车站东广场人防工程
  
依法建设阶段

   1997年后,我国人民防空工作进入了依法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人民防空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把人民防空依法建设、依法管理,作为保持和平时期人民防空建设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基石。通过建立和完善有关法规、政策规定,保障和促进了和平时期人民防空事业的发展。1997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人民防空事业进入了一个依法建设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人民防空法”颁布后广东省及时制订了《广东省实施人民防空法》办法,广州市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贯彻落实《人民防空法》的政策规定,如《广州市人民防空工程建设和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关于因城建需要拆除人防工程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结建”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广州市人民防空管理办法》等,对人防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使人防工程建设从过去单纯依靠行政手段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人民防空法》颁布实施以来,广州市的人防工程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的机制基本建立。漏报、漏建的现象得到遏制,工程质量不断提高,结建工程面积得到快速增长,每年竣工验收的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二是多渠道筹集人防工程建设资金的格局基本形成。大型公共人防工程建设项目不断涌现,英雄广场、康王路、体育西路、江南西路、站前路、站南路、地铁公园前、番禺客运站、增城图书馆等一批平战结合公共人防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珠江新城核心区、琶洲会展中心、白云新城、亚运村、广州新城、广州新火车站、新电视塔等重点城市项目及城建区域兼顾和落实人防工程建设等项目,正在按照人防的要求紧张施工。以上这些大型公共人防工程建设不但增加了人防工程面积,也促进了广州地下空间的开发。三是地铁兼顾人防功能得到落实。地铁建设为人防大发展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了契机。市人防办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把地铁落实人防功能作为构建防护工程体系的重要举措。迄今为止,广州地铁已全面按照兼顾人防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进展顺利。从而加快了广州人防工程建设,调整和优化防护工程体系结构,逐步实现防护工程体系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高转变。地铁兼顾人防,成为人防交通干道及人防工程连通道,与邻近人防工程互连互通,连片面网,通过临战转换,可实现高效的防护功能和疏散功能,大大提高城市综合防灾抗毁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纵观广州人防工程建设60年的艰难历程,从修建土木结构的防空壕(洞)发展到建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型地下防空工程;从单独零散的修建防空地下室,发展到把防空地下室的建造纳入城市规划,与地面楼房同步增长;从修建只能战时防火、防炸弹弹片的简易工事,发展到建造战时能防核、化、生武器的平时能做商场、停车场、物资库的平战结合人防工程;人防工程建设从随着国际形势变化而时紧时松的临战准备,发展到和平时期依法建设和管理的正常轨道。广州市的人防工程总量得到了巨大发展,以地铁为干线,以防空地下室为主体的人防工程体系逐步形成,为广州人民防空和防灾避震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广州市先后被国家、军区、省国防动员委员会分别授予人民防空先进城市、人防工程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