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门密封合格”«防护门混凝土回弹强度合格”……
10月初,在广东省湛江市6座新建成的人防工程里:一支头戴安全帽、携带专业设备的工作队突击检测工程防护性能。一个个厚实明亮的空间里,回荡着询问和回答的声音。
满手水泥灰的市人防办副主任张希权告诉笔者:«工程一次性合格率大为提升,少数企业再也不敢玩猫腻,这要得益于让‘鲇鱼’游在制度的水池里。”
«鲇鱼游在制度的水池里?”面对笔者的疑惑,张希权解释:«鲇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2013年底以前,人防工程设计、承建和监理的市场没有开放,湛江市从事人防业务的企业仅有11家,经常是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是老搭档,自己监管自己容易出现质量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引进‘鲇鱼’。”
2013年,正逢国家要求人防业务市场向社会开放。借此东风,市人防办把生产安装面向社会招标,在设计、审图和监理等环节也打开利益壁垒,与23家企业签订合同,全方位引来市场«鲇鱼”,激活人防工程建设一池春水。
«鲇鱼效应”带来了高效益。2014年,人防工程建设不仅成本开始下降,而且质量和效率不断上升,有的工程甚至节约上百万元经费。
就在此时,问题又出现了。在一次工程质量检测中,竟然发现刚刚安装的滤毒罐无法读出芯电数据,有的门边不安装T型胶条,甚至大型设备安装不符合操作规程……不少工程被责令返工整改,似乎老毛病又回来了。2015年市区报建人防工程24项,面积31万平方米,面对人防工程业务这些现实问题,人防工程监管也被迫踩了急刹车。
此时,参与人防建设的企业已达51家,市场竞争力日益巨大。一些企业为了能够承接工程开始动歪脑筋,出现了恶意降低工程造价、骗标围标等新的问题。
为规范«鲇鱼”运行机制,人防办制定出台了工程设计登记、审图登记、监理等四项规定,对企业的监管体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人防办工程科长梁儒立介绍,现在招标按照资质、信用等级、企业业绩排名打分,不过硬的企业就被卡在了门槛外边;同时,细化工程建设标准,划出红线,形成回避式联合监察制度,避免了把人情和面子掺杂在工程建设中。
在人防工程维护管理站,笔者看到一张电子红黑榜:一些触碰红线的企业被列入招标黑名单,一些优秀企业则披上了红花。工程管理员小林说,现在全市51家企业全部录入台账,对信用评分低于80分的单位实行淘汰,市场准出机制初步建立。
6月7日,人防办组织对在建的某商场、某广场防空地下室钢筋绑扎主体项目进行隐蔽验收,结果发现负责项目监理的广州某公司、某工程管理公司的责任人员不在施工现场。人防办按照规定对上述2家企业通报全市,对一家通报超2次的单位纳入黑名单,不再对其办理登记手续。
人防办依规检查处理,两家企业心服口服,其他人防企业也不敢再打马虎眼。8月,人防办先后3次到某广场项目工地突击检查,项目责任人全程在场监督,从防爆地漏、排水管道安装,到通风设备预埋,某公司负责的100多个环节严格按照图纸施工,没有一项走样。